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公司脱困和转型相生相伴的一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环境下,公司以“五要、五抓、五建设”为抓手,坚决落实“产品一流、效率一流、效益一流、治理一流”的目标要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生产经营持续向好,技术创新显著增强,转型发展蹄疾步稳,精细管理提质增效,品牌形象明显提升。
一是深化改革不断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更趋完善;全面完成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各项改革任务,公司运营效率、运营质量显著提升;太原重工轨道公司“科改”专项行动改革任务评估工作全面完成,获得优秀评级,同时入选《改革创新》“科改示范行动”案例集丛书;公司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成为“山西制造”转型升级的亮丽名片。
二是制度流程更趋优化。持续调整和完善机构职责,企业运行更加顺畅高效;从生产制造、财务预算、质量管理、装备工程等方面入手,全年累计制修订各类制度108项,公司制度体系更趋完善;遵循“应上尽上”原则,对财务、项目、售后、采购等重点流程进行系统梳理、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更加精简顺畅。
三是研发体系持续完善。充分发挥“一重点、一中心、多基地”技术研发体系优势,不断促进创新体系提档升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2023年评价中再次获评“优秀”;充分发挥异地研发基地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化机制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完成直臂高空作业平台、履带起重机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
四是技术攻关取得成效。开发出全球首款25吨甲醇随车起重机与8吨纯电随车起重机;大型顶装焦炉智能化设备完成远程“一键炼焦”功能,实现焦炉设备“无人值守、无人操作”;板材矫直机电液控制系统实现全自主开发,填补了中厚板材矫直机电液控制的空白;全面完成传动链动力学计算分析研究,掌握风电机组传动链机电耦合模型建模方法;车铲协同智能装载系统开发完成,产品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是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装备制造业(重型机械)标准化试点企业。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2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5项。“变频调速的矿用电铲挖掘作业系统及控制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大型矿用挖掘机远程操作智能化设计与应用”荣获首届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金奖。
一是人力资源效率明显提升。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原则,通过职责与岗位匹配、人员与岗位匹配,实现人员与职责直接关联;进一步精简业务岗位、优化辅助岗位、整合操作岗位,人员效率显著提升;实施海外人员订货激励、科技SBU专项激励、营销清欠人员专项激励等多项激励政策,有效激发各类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精益生产不断优化。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互补”的网格式生产计划体系,实现由项目到零件级、工序级的精细化管理;构筑起“总调度、分调度、运行调度”三级生产调度体系,全力协调公司内部资源和瓶颈环节;成立核电办,统筹核电项目推进;完成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OM)上线部署,实现生产组织信息化管理水平质的跨越;压缩制造周期,以田湾8号机组、徐大堡4号机组为代表的核电环吊,台架作业时间由60天缩短至46天和40天,得到用户一致好评;以发运促生产,实现“上游产品按计划产出、下游现场及时收货”,完成“应发尽发、产成即发”目标;加强产品现场安调联动管理,主机产品安调周期平均缩短10%。
三是外协外购持续进步。坚持“优先内部配套”原则,严格外协业务审核;强化内部生产任务和产能资源均衡调配,最大限度利用厂内资源,推进外协回归;明确供方准入、评价、淘汰机制,实现同类业务供应商共享共用,生产类外协供方145家,同比下降20%;通过深化战略合作、优化供应商结构、强化集中采购等方式,努力实现采购降本。
四是安环健工作扎实开展。全面推行自主隐患排查上报流程,持续强化各单位自主隐患排查与审核;组织完成公司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主要负责人专项培训教育,对980名接害人员进行一级职业健康培训;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创建,开展自查整改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职工作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营销订货开启新局面。新成立电气智能化数字化SBU项目组、耐磨件营销SBU项目组,设置营销总监,全面协调业务、技术、营销,实现市场开拓从“单兵作战”向“铁三角”团队作战的转变;陆续签订全球最大5600mm矫直机、6.78米SCP一体机、4.5MW-5.0MW风电机组、风电齿轮箱、半移动破碎站等重大项目,行业影响力日益增强。全年完成订货115.8亿元,同比增长6%。
二是海外营销实现新突破。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持续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完善海外营销布局,深耕重点区域,起重机产品在巴西、非洲、北美市场实现零的突破,轨道交通、起重机、矿山、油膜等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力,全年实现出口订货27.7亿元,同比增长9%。
三是经营模式展现新面貌。建立全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推进“制造+服务”一站式运营模式,实现三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运营维护、海南文昌发射基地设备建设、焦化超低排放改造、桥机远程智能化操作研发等项目订货;推广“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DB旗舰,,提供标准化、菜单式服务,实现“电铲+220吨矿卡”、“转炉+冶金起重机”等项目订货。公司已发展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系统化解决方案的专业供应商。
一是贯标行动效果明显。制订质量专业责任制评价办法,建立全方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质量体系贯标实施方案,完成新成立子公司质量体系认证;开展质量“四个关口”检验标准化行动,针对19类产品制定994份检验规范,从规章制度、工艺规范和检验标准等方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现场可视化管理。
二是六西格玛成功导入。实施六西格玛管理三年行动方案,完成了黑带、绿带人员的集中培训;依托六西格玛项目推动质量改进,实施“减少加工内孔余量”等管理提升项目。
三是质量管理屡获殊荣。“基于单件小批量产品制造的质量管理实践”荣获“2023年全国质量标杆”,公司荣获“第二届太原市政府质量奖”;铸造起重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辗钢整体车轮顺利通过“山西精品”认证;矿用挖掘机、油膜轴承获评“用户满意四星级产品”。
一是财务管理基础更加扎实。充分发挥财务“参谋、服务、监督、管理”职能,推动完成各单位标准成本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全面预算月度分析制度,强化精准投入、精细作业、精确评价管理;建立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生产成本管理台账,进一步夯实生产性及非生产性费用数据来源,为公司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资本运作力度持续加大。完成太重滨海公司49%股权转让,公司资源向优势主业聚焦;推动部分风电业务重组,盘活了公司存量资产,提升了公司抗风险能力;股权激励全部授予完成,提升核心骨干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心剂”。
三是合规管理建设有序推进。梳理合规管理制度树,贯穿决策、采购、财务、安全生产全过程,企业运行更加稳健;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法律监督机制,围绕合同签约和合同履行两个重点环节强化公司合同管理;持续开展合规文化输入,将合规管理专题培训与日常合规文化培训相结合,强化了员工合规风险辨识能力。
四是风险防控能力稳步增强。建立以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现金流等关键指标为核心的财务边界,科学测算投资、负债、利润、现金流等指标平衡点,实现资本结构整体稳健、风险可控;健全财务制度和流程体系,完成33项财务制度修订工作,实现各项管理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扎实开展管理创新成果申报和基础管理提升行动工作,生产运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建立涵盖项目前期准备、过程管控、后期验收、结算全过程制度管控体系,实现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智能加工配送中心下料1#产线通过省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验收,太原重工轨道公司“灯塔工厂”已完成子项目系统上线试运行,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齿传搬迁项目、冶金搬迁项目、轨道园区车轮一厂升级改造项目完成交工验收,全面投入生产;工程齿轮箱项目厂房基础完成,开始厂房钢结构梁柱安装。轨道、新能源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二是装备管理不断加强。抓好设备及产线标准化验收工作,修订《设备验收管理办法》,完成400余台新购搬迁设备的单机产能验证工作;强化设备运维管理,制定《设备润滑管理规定》,编制《设备功能精度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点检定修管理,重点设备故障率控制在3%以内。
三是信息化建设蹄疾步稳。智慧太重信息化(二期)项目稳步推进,数字化工艺、采购、制造、销售、业财一体化管理平台在采购中心、加工配送中心、起重机等9个单位实现集成贯通;国内最大国产化桌面云平台-研发云(三期)项目全面建成。
重型机械行业是为金属冶炼与加工、矿山开采、能源开发、原材料生产等基础工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大型铸锻件的基础工业。重型机械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交通、航天、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生产发展与技术进步有着重大影响。
重型机械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制定了多项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提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DB旗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等部署,为企业发展带来政策利好。从行业形势看,重型机械行业预期稳步提升,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速落地,行业产能结构和市场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
公司主营轨道交通设备、起重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挖掘设备、焦炉设备、齿轮传动、冶金设备、工程机械、油膜轴承、铸锻件等产品及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能源、交通、航天、铁路、环保等行业。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一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取得订单,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生产。生产计划的安排基本以在手合同为基础,销售合同签订后,企业根据产品特点一般需通过集中招议标等方式确定原材料及外购配套件等供应商。
公司生产轨道交通车辆所配套的各种车轮、车轴、齿轮箱及轮对集成产品等。火车轮、轴产品主要包括铁道车辆车轴和铁道车辆用辗钢整体车轮及货车轮对,主要供应国内铁道、轻轨、地铁、货车等机车、车厢的轮轴部分。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矿冶金、起重运输、港口机械、能源电力等领域,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
公司是全球大型、特种起重机专业化制造基地,包括固定式起重机中的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等产品,以钢铁行业使用的冶金专用桥式起重机为主。已累计生产6000余台起重设备,标志性产品有:1300吨水电站桥式起重机、550吨铸造起重机、核电站环形起重机等,300吨以上冶金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是矿山设备的专业化制造基地,已生产矿用机械挖掘机1400余台,标准斗容4立方米~75立方米,还提供各种半移动破碎站、自移式破碎站、排土机和卸料车、履带运输车等成套设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露天煤矿、铁矿及有色金属矿的剥离、采装、运输等作业。
公司是大型焦炉设备设计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环保的焦炉成套设备。焦炉机械涵盖热回收型、顶装型、捣固型三大类型十余系列全尺寸规格设备。拥有焦化工程工艺设计团队,具备焦化工程及配套干熄焦、脱硫脱硝工程总承包能力。
公司是我国冶金设备的专业化生产制造企业,产品大类有:无缝钢管成套设备、焊管成套设备、冷热板带材成套设备、棒线材成套设备、矫正机等产品。已生产各种轧管成套机组50余套,国内市场份额领先。
公司是我国轧机油膜轴承研发制造的专业化企业,可为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轧制用热轧板带轧机、冷轧板带轧机、中厚板轧机配套各种规格的油膜轴承,以及相关的轴承座、润滑系统等。目前产品已应用于1600多架轧机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产品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可设计制造1.5MW~10MW系列风电整机及核心零部件,1.5MW、2MW、2.5MW、3MW系列风电机组累计装机量850余台,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经并网发电,10MW风电机组开发成功,可为用户提供EPC总承包交钥匙工程。
公司是专业化的齿轮传动制造企业,主要产品有:转炉成套设备、风电齿轮箱、起重机减速机、矿用挖掘机减速机、各类轧机减速机、海工升降和锁紧系统、其它标准减速机等产品。
公司是我国大型工程机械专业化的研发制造企业,产品广泛适用于风电、石油化工、道桥建设、港口码头等DB旗舰,领域的吊装作业,让吊装施工更加简单、安全。同时,承揽风电检修工程、厂矿检修工程、安装工程、海洋工程设备监造及市政建设等吊装服务,并提供设备租赁服务。
公司可生产565吨以下的各种铸钢件,年生产能力7.5万吨,生产材质包括碳钢、低合金钢、高锰钢、不锈钢和耐热钢等,主要采用碱酚醛树脂砂工艺造型、精炼钢水浇注。
公司产品类别丰富,市场优势明显,在宏观经济形势波动或下业发生变化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降低经济周期性变动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公司聚焦“六新”突破,紧跟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市场导向,传统产品加快提升附加值,转型产品优化拓展产品结构,批量产品实现规模化布局,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公司作为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技术中心作为国家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加强人才激励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才作用发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项目研发团队,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形成了机械、电气、液压、传动为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全面覆盖所有主机产品。公司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装备制造业(重型机械)标准化试点企业,标准与科技的创新融合进一步强化。
公司拥有矿用挖掘机、铸造起重DB旗舰,机、桥式起重机、三辊连轧管机组成套设备、大口径无缝轧管机组生产线成套设备、大型顶装焦炉、捣固焦炉、风力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轮轴产品、“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塔架等众多标志性产品。其中,轧机用油膜轴承,桥、门式起重机,减速机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TZ”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具有雄厚的生产装备能力,其中冶炼、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金属加工、金属成型、产品组装、产品包装、检验试验、起重运输等各类生产设备达2500余台套。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装备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加技改投入,陆续新建了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生产基地、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工厂等重点项目。
公司面对的用户主要为冶金、矿山、电力、铁路等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建立了一批以国内著名大型企业为主体的优质用户群。多年来,公司坚持品牌战略,恪守承诺,努力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建立并维护了良好的用户关系,积累了宝贵的市场经验,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在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由工艺专业化向产品专业化的转型。各子、分公司全面负责本单位专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详细安排产品出产计划,科学有序地实施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等生产全过程的管控,每个优势产品都具备了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能力。专业化分工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
公司一贯重视国际化发展,正在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在印度、香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海外公司。
公司在改革转型新时期,与时俱进的重塑企业文化,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企业愿景,以及“用户至上、效益导向、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对标一流”的核心价值观。公司正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新文化理念的落地见效,不断用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改变人,为企业改革转型提供不竭动力。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公司全面落实“四个转变”指导思想,持续推进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成本管控、项目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公司全年完成营业收入83.71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亿元,同比下降14.35%。
我国重型机械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本公司、中国一重601106)、国机重装601399)、中信重工601608)、大连重工002204)等为代表的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目前,国内各大重型机械企业的主导产品各有侧重,在各自细分市场具备相对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速落地,行业产能结构和市场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重型机械行业预期稳步提升。一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三加强自主DB旗舰,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着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计量、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安全保障,强化人才培养。
公司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统领发展全局,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厚植竞争优势,聚焦“打造新太重、建设新园区、展现新面貌、创造新业绩”,以“精细化、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为产品定位,以“科技创新、生产组织、产品形态、经营模式”四大变革为抓手,全面建设产品一流、效率一流、效益一流、治理一流的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更是公司转型新生的攻坚之年。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国际一流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公司要继续坚持以“五要、五抓、五建设”为抓手,实现“一增强、两完成、三提高”预算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公司2024年的经营目标是:营业收入100亿元,努力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为实现上述目标,公司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性深化企业改革。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高质量制定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提炼改革典型经验,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做精做深“科改行动”部署要求。
二是系统性统筹人资管理。坚持“人岗匹配、以岗择人,素质提升、一岗多能,智能替代、能减尽减,阶段引进、精准匹配”,持续优化结构“增活力”;推动人力资源系统上线,重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人力数据集成化、人力业务自动化、人力管理一体化;持续践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聚焦“基础管理提升工程和职工基本素质提升工程”两个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全员轮训。
一是优化布局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作用,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科研力量,统筹规划调配技术资源,建立完善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工程研发、技术推广等协同攻关;谋划布局海外研发平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启动第二批山西省基础研究联合资助项目,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二是强化创新团队建设。优化人才选聘,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加强太重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吸引凝聚创新人才,创新引才引智方式,不断提升高层次、新业务人才占比;全面实施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体系管理,优化人岗匹配,配套实施薪酬管理办法,实现精准激励和持续激励;争取优质培训资源,邀请院士、教授团队开展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持续跟踪和评估职工能力素质。
三是科技创新激发活力。以“做强传统产品、做优转型产品、做大批量产品”为行动纲领,持续提高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水平。推动工业起重机、矿山、焦化、油膜等优势产品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强风电、齿轮箱、轨道交通等转型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持续推进市场推广;加快工程起重机等批量产品试制和定型,加大新能源动力机型研发力度,抢占市场制高点。
四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体系建设,推动质量体系认证等5项重要资质换证以及欧洲EC、随车起重机等5项新资质认证;严把质量关口,深入开展“四个关口”检验标准规范专项行动,制修订覆盖所有主导产品的检验标准规范并严格执行;坚持典型引路,巩固、深化全国质量标杆典型经验的应用,争创山西省质量奖,将质量强企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
一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通过试用、库存销售、联合成套等模式,加大对批量产品代理商开发力度,按区域选取优质代理商;以整合冶金板块为试点,按区域推广“矫直机+液压系统+油膜轴承+智能化改造”系统解决方案,改变传统实体营销模式,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利用大客户部、区域公司平台,深耕运营维保、智能化升级“后市场”服务;强化战略合作用户、总包设计院、供应商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营销,打造“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协同营销机制。
二是强化国际市场开拓。健全国际市场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区域布局、制度规则,统筹海外营销资源,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国际营销体系;采取出口销售+代理销售+海外公司本地直营的营销模式,加强与央企、总包方合作,借船出海,拓展国际市场;聚焦东南亚等快速增长市场,合理选择出口产品类型,集中力量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利用CRM营销管理平台,实施主动服务规划,搭建海外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本土化。
三是加快新品市场开发。扎实推进市场调研,积极开展营销前期策划,以专业化开拓市场;
深化“产销研”一体,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强化营销、技术、制造同频耦合,快速推动项目落地;紧密跟踪市场动态,以面向新能源与新市场的工程机械、工程起重产品、智慧矿山、焦化“一键炼焦”等为重点,全力以赴闯市场,让新品订货稳中有进。
一是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资金管理和动态监控,建立总部统筹、平台实施、基层执行“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和“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管理模式。严格资金收支管理,发挥资金最大效能,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持续降低融资成本;适度使用财务杠杆,按需融资,推动生产经营现金流稳步增长。
二是严格成本管控,构建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培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全方位强化成本管理。多维度开展成本分析,体系化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效能;建立成本报价管理台账,研究成本报价变动趋势,推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核算和报告体系,统一核算标准和流程。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持续规范审计实施程序,关注建设项目、营销业务、外协业务等重点领域与重点事项,提升审计监督质效;完善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控,构建合规风险数据库、合规制度库、典型案例库,夯实合规管理数据支撑;加强风险预研、处置和防范工作,及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一是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组织效率。倡导“标准化作业、流水线生产、自动化控制”现代生产组织模式,突破工序节拍、工位流转、交叉作业等连续化生产瓶颈;深度革新公司生产管理体系,依托信息化系统全面上线,实现数据分析与PDCA管理模式深度融合,通过分析数据找出最佳方案;依托调度日报机制,深挖各环节存在瓶颈,重点协调解决矛盾点,持续强化调度职能发挥,切实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实现主机产品平均制造周期缩短5-10天。
二是严格外协管控,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子分公司外协合同执行和外协过程控制的监督检查,针对关键件和大额外协合同进行针对性专项检查;严格供料外协审批,明确余料和废料回收原则,强化出入厂管理和计量平衡;持续推进长协业务,选择稳定的外协业务和优质供应商,降低外协成本。
三是全面提高安全、环保、5S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解决风险“想不到”和隐患“管不住”问题;加强设备设施与工器具规范管理,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推进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环保A级绩效评级,提升公司环保管理水平;构建网格化治安管理体系,提升公司治安风险防范水平;加大生产现场5S管理考核力度,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合理编制项目建设进度节点,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建成释放产能;做好高端工程机械齿轮箱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和收尾工作,确保如期竣工、达产达效;加快高端剪叉式升降机项目、智能臂式高空作业车项目推动,持续引领行业绿色化升级趋势,助力公司工程机械产品批量化、规模化发展。
二是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建设“灯塔工厂”“智能工厂”“黑灯工厂”为牵引,对太原重工轨道公司进行数智化升级,打造成“卓越制造”灯塔工厂;全面完成智慧太重信息化(二期)项目,加强信息化系统推广覆盖和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计算机终端适配测试工作,逐步开展信创云和国产化软件建设;聚焦工业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太原重工AAA级两化融合新型能力认定。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或同行业竞争对手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将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科学预判、理性应对,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准确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改革发展大势、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战略走势,不断开拓创新,推动生产经营稳健运行,项目建设蹄疾步稳,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结构渐趋优化。
新产品、新领域和融资租赁等新结算方式的合同以及政治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国家或地区的合同存在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在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对公司造成一定的风险。
应对措施:健全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将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通过区分合同风险等级,实行差别化管理,初步构建起合同签订阶段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授权管理体系建设,规范了授权管理审批流程。充分发挥法律把关职能,降低合同风险。
市场的变化会对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及业务往来等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客户资信下降,资金支付能力变差,进而对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针对客户资信风险,公司采取一户一策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考核落实。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加快推进已完工未结算项目应收账款清收。
公司的原材料主要为各类钢材、电气控制系统等,材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效益。另外,公司生产还需要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能源的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利润水平,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物资采购系统化提升,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标行业对手采购价格,合理优化采购成本等措施,逐步优化采购价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将继续完善集中采购管理平台建设,强化供应商管理,优化采购模式,打造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战略采购、长单采购、框架协议等联合降本,逐步实现效率保供、精准保供。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变化,可能导致利率变化。另外,公司因生产经营的需要,可能增加有息负债,存在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影响公司效益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定期梳理业务,识别风险,充分发挥财务管控、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完善债务月预报、六个月滚动预警,通过融资成本红线控制和低息置换高息措施,持续降低财务费用,严格把握资金筹集、投资、营运环节关键控制点。